求职简历造假有什么后果
简历造假属于违法行为,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,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,用人单位可解除合同且无需赔偿;若涉及伪造学历证书等行为,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。
民事法律责任
劳动合同无效: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26条,虚构学历、工作经历等关键信息,使企业违背真实意思订立合同的,合同自始无效。例如,伪造名校学历或虚构高管职位,法院通常直接判定合同无效。
经济赔偿豁免:企业无需支付解除合同的补偿金,且可追回超额支付的薪资(如同岗位正常学历员工的薪资差额)。
刑事与行政责任
伪造证件罪:若自行伪造学历证书上的公章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280条“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”,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。
治安处罚:购买或使用假文凭者,依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52条,可处10-15日拘留及罚款。
实务中的裁判标准
实质性影响原则:法院会评估造假内容是否直接影响录用决策(如岗位明确要求本科,而实际为大专)。
例外情况:若劳动者实际能力达标且通过试用期,部分判例倾向于维护合同稳定性。
上海煊宏律师事务所
法律问题咨询电话:18916469285
业务范围:律师会见,取保候审,刑事无罪和轻罪辩护(主任律师带队,30年刑事案件办理经验,一对一服务。)
其他业务:民事纠纷类离婚纠纷、借贷纠纷、遗产继承纠纷、劳动纠纷、邻里纠纷、交通事故纠纷等。